
福建省三明永安市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,打造全国首批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。永安市通过创新“飞地研发+本地制造”模式,吸引28家高新企业集聚,形成4条完整产业链,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开发、精深加工、研发应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。近年来永安石墨烯产业年均增速超20%,2024年产值31亿元,成功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。
从“资源宝地”到“产业沃土”
三明市石墨资源储量丰富,石墨矿储量超1亿吨。当地依托这一资源优势,积极推动产业从传统开采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型。在空间布局方面,规划建设了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、大田罗丰工业园、三明吉口新兴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,实现产业集聚化、用地集约化和功能互补化发展,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在永安市凯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凯纳新材料”)的中控室内,技术人员正通过大型监控屏幕实时关注各生产环节的运行状态,并及时记录关键数据。“生产线已实现高度自动化控制,不仅显著节省了人力成本、改善了工作环境,还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。”据凯纳新材料技术部经理王佑安介绍,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正在园区内广泛推广,成为提升产业效能的重要路径。
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目前已吸引28家相关企业落户,其中包括7家规模以上企业和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初步形成了以石墨矿高附加值深加工为纵轴,以石墨负极、等静压石墨、石墨烯应用为横轴的“一纵三横”产业发展格局。
今年上半年,该园区完成产值11.98亿元。近七年来,石墨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%,产值占全省七成,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蜕变。产业链招商与项目库建设成为推动“延链、补链、强链”的重要举措。三明市通过精心绘制产业链与招商图谱,建立重点企业库和项目库,开展以商招商、赛事招商、基金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以中国福建(永安)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为例,自2018年以来已举办7届,累计吸引116个项目参赛,成功引进了凯纳新材料等10个科技含量高、发展前景好、可预期税性收入高的优质项目,实现了“以赛聚才、以赛促产”的良性循环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黄玉棋介绍:“我们充分发挥园区资源、平台等优势,吸引优质项目落户。”这种多元化的招商策略,不仅丰富了园区产业生态,也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从“技术跟随”到“创新引领”
科技创新成为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三明通过搭建多层次平台、深化产学研融合、支持企业攻关,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。
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。依托永清石墨烯研究院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协同创新中心、上海金桥新型碳材料协同发展中心等平台,形成“检测—研发—中试—产业化”服务链。其中,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检测中心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(CNAS)认证,为企业提供权威、高效、低成本的检测,解决了以往送样外地周期长、成本高、沟通难的问题。
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增强。福建福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福碳新材料”)专注于高端等静压石墨、碳基复合材料及半导体器件研发,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、光伏与航空航天领域。“像石墨坩埚这类材料,灰分直接影响性能,提纯尤为关键。”福碳新材料副总经理纪斌说,经多年技术攻关,公司不断升级纯化设备,将产品含碳量从纯度4个9提升至纯度6个9,业务也从模具制造扩展至半导体领域。
“飞地研发”模式拓宽创新半径。永安市支持企业在上海、深圳、厦门等地设立研发中心,整合人才与资源,实现“外地研发、三明制造”。 如支持翔丰华、凯纳等企业在上海、厦门等地设立研发中心,整合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厦门等地创新资源。
人才引育体系持续完善。永安市通过“人才飞地”、购房补贴、子女教育配套等政策,吸引清华、厦大等高校团队入驻,已引进博士20余名。建设孵化中心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,形成“以赛引才—平台孵化—产业转化”的良性循环。
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、清华博士白宇牵头开发的新型低成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,为企业带来显著收益。永安市提供购房补助160万元、人才公寓10套及子女教育优惠,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。“这些政策让我们更安心地在永安工作。”白宇说。
从“单点突围”到“系统推进”
面对宏观经济压力与区域竞争,三明石墨产业从依赖本地资源政策转向注重区域协同、系统治理与生态构建。
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。三明石墨产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、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,借助沪明对口合作、山海协作等机制,打造协同创新与产业转移平台,推动“上海研发+三明制造”“上海市场+三明产品”落地。永安市连续两年在上海举办石墨烯双创大赛和项目成果对接会,与浦东新区合作共建的金桥·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已入驻企业4家,金桥(永安)产业园已落地项目5个,有效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双向赋能。
构建“自我迭代”的产业生态。永安市推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“四链融合”,实现从企业集聚向功能升级转变。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上市、并购、合作增强带动能力;另一方面设立创投基金,促进政银企对接,目前已帮助12家碳材料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0.86亿元,缓解融资压力。
优化营商环境与要素保障。永安市通过建立挂包帮扶、轮值服务等机制,快速响应企业需求。用地方面通过“腾笼换鸟”盘活闲置土地,优先保障石墨项目;用能方面推进集中供热,降低企业成本;审批方面简化流程,实现“签约即开工、投产即达效”。
“这两年,永安市委、市政府深入一线、推动项目,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环保、供电等问题,推动达产提速。”永安市委书记傅天宝说。
凯纳新材料在电力增容遇到困难时,管委会迅速组织现场勘查与专题论证,在一个月内通过电网接入解决问题。“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助力夯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。”王佑安说。
福建省三明永安市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,打造全国首批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。永安市通过创新“飞地研发+本地制造”模式,吸引28家高新企业集聚,形成4条完整产业链,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开发、精深...[详细]
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,数字标签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“数字标签支持‘多码合一’,将信息展示、产品追溯等功能进行整合,减少了企业在不同二维码设计、贴标上的重复投入,使企业食品标...[详细]
在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加速突破高端技术、抢占创新赛道以及政策推动的背景下,医疗器械合同研发生产组织(CDMO)赛道升温,多家企业加速入场。分析人士认为,中国医疗器械CDMO目前处于“政策红利+...[详细]